打造“信息采集+信用评价+信用应用”三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,创新乡村治理机制,助推乡村振兴
一、方案概述
按照“政府主导、多方参与、互利共赢”的原则,构建“信息采集+信用评价+信用应用”三位一体的农村信用体系,形成涉农信用信息采集长效机制,构建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,打造农村信用信息平台,开展农村信用评价,强化信用宣传推广,优化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,助力农村繁荣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。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:推动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村全面进步、农民全面发展。
创新乡村治理模式: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。
完善信用制度:更全面的展现农村群众的信用状态,打通信用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。
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居民行为,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乡村治理新格局;以信用促进实施普惠金融,加快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体制建设。
“信用+”乡村治理&乡村振兴
信用评价
信用激励
环境整治
精神文明
社会治安普惠金融
(一)定制度、定人员
制定农村信用体系相关政策文件建立信息采集员机制,支撑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与实施。
(二)设目录、立规范
建立《农村信用积分评价办法》、《农村信用信息目录规范》,鼓励各采集主体补充细化信息采集项,制定专项信用目录。
(三)建档案、做评价
构建农村信用信息归集渠道,建立农村居民、村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档案,开展信用积分评价,建立公示机制。
(四)重创新、强监督
鼓励创新信用积分应用场景,与重点工作和行业领域相结合,与基层综合执法相结合,以试点示范创新乡村治理。
(五)落场景、做表彰
设立信用专项基金或其他奖励措施(如信用人家、信用商户),以激励为导向,落地宣传及应用场景,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。
建立农村信用信息采集、管理、公示、应用、激励体系。
(一)制度规范体系
政策规范:《农村信用信息采集机制》、《农村信用信息管理办法》、《农村信用信息安全管理办法》、《农村信用信息采集评价实施办法(试行)》
数据体系:《农村信用信息数据规范》、《农村信用信息数据目录》
(二)评价指标体系
制定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体评价指标》结合信用专项基金、信用激励应用场景实施守信激励。
(一)规划设计
(二)平台功能
建立“一个信用目录、一个数据库、一套应用服务系统、一个移动应用”。
1、信用目录
建立《农村信用信息目录标准规范》、《农村信用信息目录》。
2、涉农数据库
分门别类建立可管理的农村居民、村(社区)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,为平台应用提供有效支撑。
3、农村信用信息平台
农村信用信息平台主要涵盖微信公众号、微信小程序和农村信用信息平台。
(1)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
公众号主要提供小程序入口、信贷入口、互动等,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功能调整。
微信小程序主要提供扫一扫、我的信用码、我的信用豆、奖惩政策、奖惩记录、积分详情等功能。
(2)农村信用信息平台
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包括基础信息管理系统、数据采集与交换系统、信用评价管理系统、信用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多个系统。
基础信息管理系统:基础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管理管理、政策法规、信用动态等功能,并提供系统在线用户监控、操作日志等安全管理功能。基础信息管理系统使整个系统具备较强的扩展性,能够根据责任单位和用户单位的需求,方便的进行用户和单位的扩展。
数据采集与交换系统:主要提供用于支撑对农村居民、村(社区)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的信用信息采集,包括基础信息、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,系统支持在线提报、excel模板批量导入、数据交换等多种采集方式。
采集政府各部门、共建单位产生的信用数据,实现过程中的数据校验、加工、整合、清洗、比对等处理,提供采集数据及工作量的统计分析;各数据源部门数据采集需求、与各单位业务系统等数据交换要求,实现定时、自动化的数据交换、共享。
信用评价管理系统:按照《农村居民信用评价指标》《村(社区)信用评价指标》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指标》,在农村信用信息平台构建信用评价指标、建立信用评价方案、信用评价模型,形成针对农村居民、村(社区)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全面、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。依托平台归集的信用信息,开展针对农村居民、村(社区)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、并生成信用档案,开展的信用评价进行具体应用场景的设定、信贷明细查看等,支撑乡村治理中信用激励措施的开展,提高农村信用评价的科学度、标准度。
信用大数据分析系统:信用大数据分析对农村信用信息平台中的信用数据进行挖掘、加工、整合,可从信用信息采集、信用评价、工作考核等方面,以可视化专题的形式通过各类分析主题展现各领域工作的现状、发展趋势、各种关联性,不仅展现信用管理工作成果,更能够提供分析决策,进一步指导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和应用推动工作。